編織建築藝術名聞國際-王文志與自然環境的對話
有台灣土生土長、還能前進國際的藝術家嗎?王文志應該是值得觀察的指標之一,他近來以「編織」藝術聞名,曾多次應邀國內外重大藝術展,包括2013、2010日本「瀨戶內海國際藝術展」,近三年日本新瀉「水土藝術祭」、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 (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等,作品屢獲高度肯定。
王文志早期作品多以斧頭結合銅、鐵、石、木等材質,表現人類面對自然的予取予求行為;或以鐵斧結合廟拱,形成另一番敬天尊崇的警世意念。從1988年巨斧系列、1997年【大衣櫃】十五公尺原木堆塔及【防洪計劃】的螺旋木橋水域,除了傷痕、哀悼、災難等意象傳達外,不斷思索人類面對「災難源頭」的「救贖省思」舉動。
編織藝術則是由台灣傳統編織做起,1999年的草屯「九九連環」之作,是最早的大型竹藝創作,2000年的北美館「山美」對山居簡樸生活的嚮往,接下來走向空間變化的創作,2000年北美館「非常道」,回歸世外桃源的自然通道;跟2003年的台北藝術節「甬道」作品,也是他一路走來創作的歷程,幾件作品以水面、森林、草原、坑道、廣場或建物入口,持續與外界自然、人造環境對話。
嘉義市《森林之歌》王文志以廢棄枕木等木材,加上鋼構、八掌溪石塊為基石,設計出象徵阿里山神木再現的巨塔 。
2002年王文志與他的籐作師父,透過駐村創作的方式,在兩個月的時間將工作室空間徹底改造。展場的倉庫空間頓時成了一個新的生活體驗場域,孩子們攀爬嬉戲,大人們也危危顫顫地體驗新的空間感受。
「『人與自然對應關係』是我長期創作探討的重心。」王文志說。巨大籐竹似神經、血液、脈絡般,流瀉分佈在不同自然、建物的表層上,分別以騰空、席地、穿梭等角度,出現在各種室內外展覽場域。當我們的身體進入這些網罩中,隱約被挑起各式感官—嗅覺、視覺、觸覺,喚醒逐漸退化的人體器官。
在裡頭或站或坐或躺,透過或大或小的木窗望出去的天空,饒富趣味。
他大量使用人工編織手法,再現台灣五、六0年代的集體勞動記憶及經濟生活模式,除了對文明都會中資訊流竄世界的逆向思考,也探尋隱藏民間土地裏各種包含地域、草根、非知識等源源不絕活動力量。王文志曾有長期山居的經驗,從中深刻體會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天命。
嘉義月影潭心
這是王文志2012年的作品,月影潭心的兩端入口,分別為坡道與階梯,比較特別的,應該是平緩的坡道這頭,站在地面往裡頭望去,彷彿電影中的時光隧道,盡頭彷彿就是通往別的次元空間。
白天看就像美麗的鳥巢佇立在蘭潭旁邊,晚上隨著Led燈光的變化,而讓月影潭心呈現不一樣的炫彩面貌。
鋁片編織的鏤空主題結構,月光下光影幻化,獨特的美姿,如鳥巢構築在潭水之上,呼應周遭樹群鳥隻的生態環境。
順著鋁編通道走入另一個心靈的小天地,這是有別於繁華都會裡、既安靜又奇幻的另一個空間。
王文志曾表示自己的作品”歡迎孤獨的靈魂進入”,在他的作品裡、能得到沉澱的片刻。
近期作品延續自然地景與人際交錯關係,王文志與日本小豆島居民合力用竹子編成的建築「小豆島之家」,除藝術價值外,居民還可在裡面看戲、集會。
王文志簡歷
1959 嘉義縣出生.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 專職藝術創作.
重要展覽
2013 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戶外展
2010 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戶外展.
2009 日本「水土藝術祭」戶外展.
2009 台北聽障奧運「雲手飛揚」戶外展.
2007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台灣館設計「破繭」.(獲最佳劇場技術運用金牌獎)
2001 第四十九屆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展覽.
國際展
2007 加拿大多倫多 Harbourfront Centre藝術中心個展.
2007 加拿大多倫多Tree Museum「What is Place」戶外展.
2005 美國VSC 藝術中心「生存」個展.
2003 台北縣「金山國際景觀雕塑展」
2001 高雄市立美術館「2001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1993 法國巴黎大皇宮「青年繪畫展」.
1990 南斯拉夫「第三屆世界小型陶藝展」.
責任編輯:我愛龍馬
文章: Jacky Yang (台北)
攝影: Jacky Yang (台北)
採訪協力:看見台灣基金會、王文志老師
【本篇非商業廣告稿,純新聞採訪,本圖片是良好印象實際採訪拍攝,非主辦單位提供】
非常感謝您的協助
文章採訪:2012 Chiayi嘉義
留言列表